山西為何遍地是城堡?

山西為何遍地是城堡?


1
山河合圍的山西,堪稱一座天然的巨型城堡。
其中的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長治盆地,又是一個縮小版的山西,而那一個個城、鎮(zhèn)、村落,又都是級別、規(guī)模不同的城堡。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四周合圍、機關重重、氛圍森嚴。
盆地之中,居于中央的是省府所在的太原盆地。端坐在汾河畔的太原城,無疑是山西這座大城堡中,最耀眼的一顆星。中國的城池,明代以前多為土城,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對全國的城池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讓容易坍塌的土城,變成了磚城。

山西為明帝國的銅墻鐵壁,這個省內(nèi)的各個城池修造得尤其高大、厚實、牢固,標準往往超過一般規(guī)制。

省府太原城墻高大、規(guī)模遠超過其他省府。
省府太原,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換算現(xiàn)在長度單位,太原城周長12公里,高約12.7米;而同為省府的濟南府城,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闊五丈、深三丈,換算現(xiàn)在的長度單位,濟南府周長只有6公里多,高度只有10米。作為縣城的山西平遙,其周長也達到了十二里,高三丈五尺,即:城長6公里、高約12.7米。

一個縣城的規(guī)模,竟然達到了山東省城的規(guī)制,可見山大明朝對山西城池建設的重視。

2

▲清代《山西省城街巷圖》 

來源: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畫師nala上色

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上古堯舜禹建都的傳說就不說了,這里先后成為春秋晉、戰(zhàn)國趙,以及隋、唐兩大王朝的奠基之地。自建城以來以來,太原盆地中的晉陽(太原)城,是戰(zhàn)國趙(前期)、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后唐、后晉、后漢六個政權的陪都。因走出了晉文公、趙武靈王等霸主,出過多個皇帝,太原被視為龍潛之地,所以得“龍城”稱號。

五代十國之后,宋太宗統(tǒng)一南北方,據(jù)說因為擔心太原龍氣擾亂大宋江山,便燒毀了古老的晉陽城。先是火燒:“萬炬皆發(fā),宮寺民舍,一日俱盡”。再是水淹:封堵汾水、晉祠水,灌入晉陽,宋太宗又命將太原治所從榆次遷到唐明鎮(zhèn)(今太原市區(qū))。

宋初新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周長5.28公里、有城門四座。據(jù)說趙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時,都筑成丁字街,取其諧音,“釘”破“龍脈”。這個軍事要地,由名將潘美、楊業(yè)把守。金代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說:“南人鬼巫好機祥,萬夫畚鋪開連岡。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

從春秋到五代,城址在汾河西岸;從北宋到今天,城址在汾河東岸。
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東,這是對太原城池變遷的概括。
3

龍氣的破壞之說,只能當段子聽聽。唐朝修造的晉陽城,比宋代新建的“晉平”城,要氣派太多,規(guī)模也大得多。唐城,為五代王朝沿用,宋人為攻占它損失慘重,毀城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為了泄憤。另一原因是客觀的:春秋以來,汾河西岸因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戰(zhàn)禍,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宋人往河東北方向遷建新城,一方面因為河東環(huán)境更好,一方面更為了防御契丹鐵騎需要。而“丁”字街,則有利于阻礙馬匹的奔襲。

另一重鎮(zhèn)大同,也不遑多讓。
以大同城為中心的長城邊關體系,更是中原王朝的北疆脊梁。這個邊境大城的繁榮,有目共睹。謝肇制《五雜俎》說:“ 九邊如大同, 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 而婦女之美麗, 什物之精好, 皆邊陲所無者… … 諺稱薊鎮(zhèn)城墻、 宣府教場、大同婆娘為三絕云” 。
山西大地上的城池,又何止這兩座大城。浩劫中幸存的平遙縣城,成為中國農(nóng)耕地區(qū)明清城池的活化石。
在一般行政城池聚落的外圍,山西的山河與人,又合作聯(lián)袂,設置了一個個雄關塞——讓山西大地成為中國關隘最大多的地方,形成了“晉省處處是關山”(作家魯順民語)的格局。

山西的關隘,不僅在邊關為了拱衛(wèi)各個城池。關塞幾乎遍布全省每一個山口、河谷、水口、平原。

劉震宇先生是設計師,平時酷愛繪圖,他畫了一張山西三位地形圖,并在上面標注了山西主要著名的關隘,這些數(shù)量不到山西所有關口要塞的十分之一。


4

▲繪圖@劉震宇

重重關山的格局,深刻影響了山西民居的建筑觀。山西人居住的那些擁有又高又厚院墻的大院落,還有那些像城堡一樣的村落,堪稱關、城、堡、寨等大堡壘的延伸。不同的是,它們是半居住、半軍事性質(zhì)的,建在適于居住、耕作的平原或山坳里。地勢起伏、防御功能都是這些村落規(guī)劃的重要標準。

城堡和城墻,是山河賦予給山西人的一種生存之道。
古堡式的村鎮(zhèn),在古時候是遍布山西的。山西第一大水系——汾河流域,目前遺存的平遙堡村、介休張壁堡、靈石梁家堡、汾西師家溝堡,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最密集的古堡群,分布在山西第二大水系——沁河流域。這種高大的中國式城堡,其風情、其氣勢,不亞于著名的歐洲中世紀城堡。
沁河流域,晉東南城堡群中,最有名的當然是陽城縣皇城村(原名黃城村)的城堡“皇城相府”,一座分為上、下雙城的城堡。
城堡整體依山勢而建,高處向下俯瞰時,“雙城”宛若一只頭北尾南的巨龜,因而有“龜城”之謂。

5

▲“皇城相府”內(nèi)外雙城格局手繪圖

沁水縣湘峪村,原名鄉(xiāng)谷村。谷與峪同義,“有谷而無山水”,所以有礙風水,后人便在添“水”加“山”。▼

6
湘峪古堡的密集建筑,有“五步一樓,十步一橋”之密集,有“廊腰縵回,檐牙高啄”之繁復,有“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之宏偉。▼
這些村鎮(zhèn)古堡,最引人矚目的是一種叫“山河樓”的建筑,它們出現(xiàn)在視野最佳的位置,是村落古堡里的最高建筑,取“河山為囿”之意。皇城相府、郭峪古堡中的河山樓有7層之高,層間有樓梯相通。這是明清時期鄉(xiāng)野間的“高樓大廈”。河山樓往往只在一面辟拱門,外門為石門,可以防火,門后設有杠栓。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聚落選址的條件無法與秀美的江南相比。黃土層易于滲水、氣候干燥少雨、地面植被較少,給風水選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晉東南村落還是盡量追求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風水寶地模式。

下圖為晉東南典型古堡地理環(huán)境與建筑格局,城墻之內(nèi)最顯眼的高大瞭望樓,就是當?shù)厝苏f的“山河樓”。▼

7
作為民間修造的防御性堡壘,它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于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樓頂建有垛口,便于監(jiān)測敵情,底層深入地下時辟有秘密地道。樓中還備有井、碾、磨等設施,以應付長期圍困。
在人類所謂的文明史中,相當長的時間是并不文明的掠奪史。在掠奪與反掠奪的沖突中,這些城堡既彰顯了沁河望族的榮光,又反映了人生在世的無奈。

陽城縣北留鎮(zhèn)郭峪古堡,其山河樓頗為有名,當?shù)厝私小霸恰?,建于明崇禎十三年,長15米、寬7.5米、高30米。▼

8

高平市區(qū)西南15公里,蟠龍寨古堡為“村中之堡”,酷似犄角的城門樓、高大氣派的院門,幽深曲折的老巷,體現(xiàn)了用心良苦的設計技巧、等級森嚴的家族制度。▼

9
當我們走出晉東南,再去看晉中那些著名的晉商大院,它們雖然不是村莊,不是城池,但這些院子的外墻,也高大厚實,氛圍森嚴,也有城堡般的氣勢。

大院、寨子、村落、鎮(zhèn)子、縣城、府城,這一個個城堡,最終組成了山西這座巨型超大城堡。這樣規(guī)整而森嚴的地理單元,這樣的省份,在中國獨一無二。從山河圍成的山西省這座巨星城堡,到一個個聚落、院子——身上都有城堡的身影和元素。

10

▲湘峪古堡
11
▲沁河古堡
12

▲張壁古堡

來源:忻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