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五臺山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王志

1

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和普陀山,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臺山位居首位,有中國佛教“首府”之稱。五臺山是文殊道場,四川峨眉山是普賢道場,文殊和普賢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兩大脅侍菩薩,而文殊居于上首。安徽九華山供奉地藏菩薩,浙江普陀山供奉觀音菩薩,這樣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供奉四大菩薩,亦稱四大道場,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共同形成了燦爛多姿的中國佛教文化。

一、佛教首府:造化鐘神秀

五臺山擁有獨特的地質(zhì)資源和地理環(huán)境。五臺山位于北緯38°55'-39°66'、東經(jīng)113°29'-113°39'之間,橫跨山西、河北2省,近鄰北京、內(nèi)蒙古,方圓500余里,行政管轄面積達436平方千米。五臺山大約形成于25億年前,山體高大夷平,擁有東西南北中五座臺頂,最高的北臺葉斗峰海拔3061米,是“華北屋脊”,也是太行山脈最高峰。最低的南臺錦繡峰,海拔也達2486米。中臺亦名翠巖峰,西臺又名掛月峰,東臺美曰望海峰,而五臺中間稱為臺懷,即五臺之懷抱,也就是五臺山寺廟聚集區(qū)。五臺山5個臺頂上皆有寺廟,還有五臺以外的臺外寺,歷史上五臺山寺廟建筑群非常龐大。由于五臺山氣候高寒濕潤,還有“萬年冰”一塊,所以又名“清涼山”。
五臺山特殊的地質(zhì)條件,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動植物種類。計有維管束植物97種、354屬、595種,自然植被分布垂直變化,是亞洲大陸東部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植被生態(tài)景區(qū),其山頂?shù)膩喐呱讲莸榫坝^與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景觀極為相似,是華北山地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tài)景觀類型。

五臺山的藥用植物十分豐富,中草藥種類達300余種。觀賞花卉植物458種、125屬。飼用植物74種。另外,五臺山還有大型真菌71種,五臺山蘑菇相當有名。

五臺山的野生動物種類也很豐富,有昆蟲117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就有豹、石貂、麝、掃雪、青羊、豹貓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金雕、勺雞、大鵟、隼科、雕鸮等。

五臺山實際上也是一個地質(zhì)和動植物資源公園,擁有豐富的礦產(chǎn)、林草、冰雪及水資源,避暑勝地更是名不虛傳。正是因為五臺山號稱清涼山,到達五臺山的佛教徒感覺它與佛祖向往的“雪山”相似,更為奇異的是,佛教徒看了五臺山的地形,認為五臺就像佛菩薩頭上的螺髻一樣,臺懷鎮(zhèn)的菩薩頂恰似印度佛祖出家修行的靈鷲山一樣,于是在此建立“大孚靈鷲寺”,由此種下了佛教深深扎根五臺山的機緣。綜上所言,地質(zhì)與地形環(huán)境造就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最初根基。

二、清涼世界:佛緣結(jié)五臺
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產(chǎn)生于印度,后來在西域諸邦國中傳播,并開始影響和傳入中國。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歷史上的“鑿空”之旅,有可能已經(jīng)接觸到佛教。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派使臣蔡愔(讀音yīn)到西域大月氏邀請?zhí)祗蒙抽T攝摩騰與竺法蘭2人到中國傳教,他們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及釋迦牟尼佛像,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東漢都城洛陽。明帝為此專門在洛陽東郊修建了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佛教才算正式傳入我國。

五臺山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極其重要性,所以造就了它在宗教政治上的特殊性。五臺山雄踞雁代,坐北俯南。環(huán)基周圍,逶迤五百余里,奇峰疊嶂,寺廟林立,鐘靈毓秀,景色宜人。加之夏無炎暑,氣候涼爽,奇花異草,賞心悅目。同時,五臺山巍峨壯麗,氣勢磅礴,北陵紫塞(雁門關(guān)),南擁中原,盤踞四關(guān)之中,遏萬里之煙塵,為大國之屏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它處在長城腳下,位于歷史上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屏藩著北方邊疆的內(nèi)環(huán),也維系著蒙藏人民的團結(jié)。因此,歷史地形成了顯密兩宗共同修行的格局,五臺山上青、黃二廟雜處,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共同發(fā)展,因而更顯示出其神圣性。其極盛時,成為漢、滿、蒙、藏、土等各民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五臺山佛教以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與功效,在北方地區(qū)民族團結(jié)與融合問題上一直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民族對抗的產(chǎn)物,那么,五臺山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由此,它就自然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翻開五臺山各大寺廟的史冊,第一頁上總是赫然寫著“敕建”二字。從北魏孝文帝在山上建立避暑勝地開始,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駕幸五臺山。如唐太宗、武則天、明太祖等,雖沒有位蒞,仍有敕賜名額、御制詩文等。至于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禮五臺山,更是從未間斷過。達官顯貴、名人雅士,紛紛效尤之狀,更是不勝枚舉。因此,禮贊五臺山的碑文、詩歌、游記、文章、題刻等,如汗牛充棟,形成了雄厚的文化積淀,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正是五臺山歷史的真實寫照。

三、文殊道場:智慧五臺山
3
五臺山是世界佛教文化中著名的文殊道場,其文殊信仰的形成與弘傳經(jīng)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歷史過程,最終與五臺山佛教文化融為一個整體。文殊信仰與五臺山聯(lián)系在一起,其紐帶是“清涼山”,這與《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jīng)》關(guān)系密切?!斗鹫f文殊師利般涅槃經(jīng)》卷一說:“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佛涅槃后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jīng),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zhuǎn)……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觀,不可具記。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yǎng)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痹摻?jīng)所說之“雪山”被后世演化為“清涼山”。這樣五臺山就成了文殊道場。
最早關(guān)于五臺山與文殊關(guān)系的載述可能是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會賾所撰《清涼山略傳》一卷,但已散佚!現(xiàn)存最早將五臺山視為文殊應(yīng)化道場的著作是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所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一云:“文殊師利與五臺山仙人往清涼山說法,故此山極寒,不生樹木,所有松林森于下谷。山南號清涼峰,山下有清涼府,古今遺基見在不滅?!本矶衷唬骸坝形甯吲_,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亦立清涼府……中臺最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圖,其量千許,即魏文帝宏所立也?!钡佬ㄟ^會賾把“雪山”由“其山極寒”附會成“清涼山”,成功地把文殊師利在“雪山”演說法、點化五百仙人的場景移植到了五臺山,從此為五臺山作為文殊道場打通了最后的關(guān)節(jié)點,暢通了道路。

道宣在所撰的《續(xù)高僧傳》卷二十曰:“又聞五臺山者,即華嚴經(jīng)清涼山也,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古來諸僧多入祈請,有感見者具蒙示教?!彼^“華嚴經(jīng)清涼山”即《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中《菩薩住處品》所言:“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彼現(xiàn)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薄度A嚴經(jīng)》在五臺山的廣泛傳播,也證明五臺山已成為文殊道場。

四、圣境五臺:歸來不看廟
4
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個時期,長達兩千年之久,而文化資源的積累已到了極其豐富的地步。
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五臺山佛教活動的第一次高潮。唐代五臺山佛教活動達到鼎盛時期。明清時期又是一個繁榮時期?!靶攀帜槠鹨磺o草,總是金毛獅子威?!蔽迮_山歷史上就有了“清涼勝境”“佛國”“福地”和“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等一系列美譽。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冠于三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之首。北齊時,五臺山寺廟號稱200余座。唐大中年間(847-859),可查到有名者64座。唐朝最鼎盛時達到360余座。宋嘉祐年間(1056-1063),著名者72座。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碑刻載有90座,分4個等級,其中大寺12座,五頂寺廟5座,諸山中小寺廟39座,諸山叢林靜名34座。清初續(xù)修《清涼山志》收集寺廟104座,其中臺內(nèi)寺廟68座,臺外寺廟36座。清末,五臺山諸寺中有十大青廟、十大黃廟之稱。全山青、黃二廟中,為首者稱五大去處(禪林),其中包括青廟3座(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黃廟2座(菩薩頂、羅睺寺)。1956年普查,發(fā)現(xiàn)寺廟124處。其中青廟99座,黃廟25座。20世紀80年代進行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臺內(nèi)寺廟42座,臺外寺廟150余座。菩薩靈跡有金剛窟、玉華池、秘魔巖、焚仙山等數(shù)十處。所以,歷史上流傳有“五臺歸來不看廟”的諺語,說明五臺山寺廟多,且時間久、規(guī)格高、品種全、樣式新。真的是“游觀之士,四海云馳;棲寂之流,千巖星布;明王圣主,代為興福之場;列宰名臣,屢有思真之詠。”
在五臺山寺廟群中,保存著11個朝代的菩薩像146000余尊。梵、日、漢、藏、蒙、滿6種文字的經(jīng)書54500冊。8個朝代的壁畫2380平方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聯(lián)匾146塊,梵鐘78口,石幢47個,寶塔150余座,漢藏樂器3045件,牌樓23座,石獅147個,懸塑487平方米,傳說故事200余個,古今詩歌1500余首,靈跡100余處。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佛教音樂、舞蹈、武術(shù)等。

五臺山榮膺“中國佛教的縮影”“中國建筑藝術(shù)的歷史長廊”“中國寶塔藝術(shù)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shù)的歷史畫卷”“中國佛教音樂活化石”“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等美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寶。

五、千年佛國:帝王多青睞

5

康熙御筆“五臺圣境”
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與歷朝歷代皇帝的扶持是分不開的。北魏政權(quán)是少數(shù)民族鮮卑族建立的政權(quán),最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云岡石窟就是北魏以皇家名義開鑿的。北魏以佛教為“國教”,崇佛達到極盛,對五臺山的扶持最為顯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第一個巡幸五臺山的皇帝,據(jù)清《五臺縣志》載,五臺山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此外孝文帝還“登臨西臺”,“射箭畋略”。北宋延一所著《廣清涼傳》中云,孝文帝“曾至五臺山避暑,往復(fù)宿此”,后游行于中臺,上置“小石浮圖”,還于清涼谷建清涼寺,又見中臺東南“有一小峰,頂平無林木,巋然高顯,類西域之鷲峰焉。其上,祥云屢興,圣容頻現(xiàn),古謂之化文殊臺也”,故造大孚靈鷲寺,即今顯通寺,并于寺“前種華園地方二頃。夏中發(fā)艷狀同鋪錦。光彩昱耀亂人心目”,環(huán)繞靈峰“置十二院”,大大推動了五臺山寺廟的擴建和佛教的興盛。金元之際,“一代文宗”元好問在他的《臺山雜詠》詩中寫道:“一國春風帝子家,綠云晴雪間紅霞。香綿穩(wěn)藉僧溪草,蜀錦驚看佛缽花?!?/span>
元朝有兩位皇帝都上過五臺山,一位是元成宗鐵穆耳,于元貞二年(1296年)“幸五臺”,瞻禮圣容,崇佛敬僧,下令修建萬圣佑國寺,建成后詔洛陽白馬寺的釋源宗主真覺國師為開山住持。另一位是元英宗碩德八剌,至治二年(1322年),他從燕京(今北京)出發(fā),六月“至王子寺,有感,敕重修葺,是年復(fù)建普門寺”。

到了清代,佛教再次被奉為“國教”,且先后有4位皇帝巡幸五臺山。第一位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帶領(lǐng)皇太子允礽首次到達五臺山,駐蹕于臺懷鎮(zhèn)菩薩頂,在長城嶺側(cè)射殺一猛虎,絕積年虎患,故此地改稱“射虎川”。之后,康熙帝又4次上五臺山,賜梵文藏經(jīng)2部,作詩15首,題匾55塊,勒碑20余通,修葺寺廟20余座,贈滲金菩薩像7尊,賞金銀6000余兩。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隨父皇康熙去過一次五臺山,即位后就再沒有去過。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在位60年,上過6次五臺山,分別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此外,留下詩歌200多首、題匾29塊、刻碑11通。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颙琰于嘉慶十一年(1806年)春巡幸五臺山,駐蹕菩薩頂行宮,游覽多日后回京,留下了《五臺贊碑文》。

六、紅色文化:革命的洗禮
6
五臺山作為革命根據(jù)地,積淀了深厚的紅色文化。
聶榮臻和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曾戰(zhàn)斗在五臺山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工農(nóng)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9月25日,在平型關(guān)取得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和決心。不久,黨中央決定派聶榮臻率軍開辟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東北地區(qū)。隨后,黨中央正式宣布成立晉察冀軍區(qū),任命聶榮臻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成立大會就在五臺山普濟寺召開。會后,聶榮臻率領(lǐng)部隊抵達臺懷鎮(zhèn),住在金剛窟一帶開展抗日活動。在他的領(lǐng)導(dǎo)下,五臺山組織起了100余人的僧侶抗日隊伍,積極為戰(zhàn)爭捐物、捐糧、提供住處、傳遞情報、救治傷員等,使五臺山成為僧民共同抗日的基地。1938年,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從河北省阜平縣轉(zhuǎn)移到五臺山射虎川臺麓寺,聶榮臻率領(lǐng)軍隊多次在五臺山周圍與日軍交戰(zhàn),以滑石片戰(zhàn)斗最為著名。
1938年,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國際主義戰(zhàn)士、著名胸外科醫(yī)師白求恩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在軍區(qū)駐地金剛庫村,聶榮臻聘請他為軍區(qū)衛(wèi)生顧問,幫助救治傷員。1939年,白求恩在一次手術(shù)時,因左手中指被手術(shù)刀割破感染轉(zhuǎn)為敗血癥,醫(yī)治無效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1969年,中共五臺縣委、五臺縣人民政府在松巖口建成白求恩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毛澤東、周恩來曾路居五臺山。1948年春,毛澤東和周恩來一行抵達五臺山臺懷鎮(zhèn),路居于塔院寺方丈院。彼時,雪后初晴,碧空萬里,五臺山佛教圣地沐浴在五彩繽紛的朝暉之中,顯得格外光彩奪目,典雅壯觀。在地方干部和老方丈陪同下,他們首先游覽了塔院寺的大慈延壽寶殿、大藏經(jīng)閣。從塔院寺出來,毛澤東等中央領(lǐng)導(dǎo)與陪同人員邊談邊走進羅睺寺,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開花現(xiàn)佛”。離開羅睺寺,又進了顯通寺參觀無量殿和銅殿,之后向鐘樓走去。進到樓內(nèi),果然看到一口比人還高的大銅鐘懸掛著,大家品讀著大鐘上鑄刻的經(jīng)文,不時向老方丈請教。出了顯通寺,眾人又登上菩薩頂,然后返到五爺廟,進入五龍王殿。老方丈介紹說:“這五龍王殿建于清代,殿內(nèi)主供五龍王,俗稱‘五爺’,所以五龍王殿又稱‘五爺廟’。傳說五爺最愛看戲,對面那座戲臺就是專為給五爺唱戲而修建的。清代以來,五臺山每年要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廟會,期間這里要唱一個月的戲?!泵珴蓶|在五臺山,還詳細詢問了寺廟的修繕工作和寺僧的生活情況,并指示要抓緊修復(fù)和重視保護管理。

七、五臺山學:走向全世界

7

敦煌61窟壁畫《五臺山圖》局部
五臺山的歷史有多悠久,五臺山文化研究的歷史就有多長遠。1985年,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專門的五臺山研究機構(gòu)——五臺山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五臺山研究》刊物。1987年,在“首屆五臺山佛教文化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建立“五臺山學”的命題。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7年五臺山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極大推動了“五臺山學”的構(gòu)建與發(fā)展,標志著五臺山真正走向世界并被永遠保護和傳承。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nèi)外,其保有東亞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國”盛譽。五臺山由五座臺頂組成,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jié)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一種獨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敦煌莫高窟藏有一幅精美的《五臺山圖》,再現(xiàn)了1500年前五代時期五臺山佛國圣境的宗教氛圍和世俗風情畫卷。作品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繪畫技藝,采用鳥瞰式的透視法,描繪了佛教圣地五臺山的全景,規(guī)?;趾?,氣勢壯闊,既是引人入勝的山水風景,又是一幅全息的地理圖,當?shù)氐恼乒蕚髡f都融入其中,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極高。

8
歷史悠久的五臺山六月廟會又稱“騾馬交流大會”,起源于隋唐時期。據(jù)史載,東漢永平十年(67年)佛教傳入我國,次年朝廷便開始在五臺山建廟筑寺,隋唐時期全山僧尼多達2000余名。為了促進寺廟間的溝通聯(lián)系和佛法交流,官府決定在每年的七月舉辦一次廟會。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尤其崇信佛法,先后多次親臨五臺山朝拜,大興土木,修建廟宇,還敕令10座青廟(漢傳)改為黃廟(藏傳),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大開廟門,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廟會。1990年,政府在五臺山六月廟會的基礎(chǔ)上成功舉辦首屆“中國五臺山國際旅游月”,并一直延續(xù)下來,使燦爛的佛教文化與獨特的旅游風光相得益彰,吸引了眾多國內(nèi)外賓客前來參加,一時盛況空前。五臺山作為一張精美的文化名片,相信定能帶領(lǐng)山西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