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容書院博物館秀容弦歌展廳內(nèi)的中展柜中,陳列著一冊忻州秀容書院清代第四任山長董宇煒的會試考卷,這是清道光甲辰科(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會試試卷,扉頁印有《欽命四書詩題》朱印。這是清代忻州泡池村籍學子董宇煒當年在京城參加會試時的朱卷本。其規(guī)格為26×14.5×0.6厘米,共20頁,綿紙木版印刷。這件藏品雖然品相稍差,但卻是忻州留存下來的一份珍貴的地方文獻,縱觀忻州各種版本的地方志書和多種文獻均未見載入過。這是我市收藏家張冬旭先生的藏品。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得知,明清之際凡在省里鄉(xiāng)試中取得舉人資格,均可參加第二年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但對各省赴京舉子來說還有一個復雜的審核過程,名為“磨勘”與“復試”。待磨勘、復試之后,還需獲得參加會試資格的舉人自己提出申請,審查合格,再由省布政使司(京籍舉人則由順天府)發(fā)給咨文赴禮部投遞,才算正式獲得應(yīng)考資格。據(jù)史籍載:清朝初期,會試在大比之年的二月舉行,雍正五年(1727)改在三月。乾隆十年(1745)會試日期正式定在三月。主考、同考都由禮部請示皇帝選派,考試分為三場,每場三天時間。三月初九第一場,三月十二為第二場,三月十五考第三場。發(fā)榜日期定為四月十五。因農(nóng)歷四月十五前后,正是杏花開放的時節(jié),因而人們便稱會試放榜為“杏榜”,“杏榜”高登者為貢士,考中第一名者叫做“會元”。會試發(fā)榜之后,也非萬事大吉。新貢士的朱卷、墨卷都要經(jīng)過皇帝選派的大臣進行磨勘、檢查,貢士本人還要到禮部填寫履歷表,在殿廷參加復試。貢士雖然離科舉的最高點進士還差一步,功名沒到盡頭,但也只是一步之遙。盡管在最后沖刺中也許會落第,但還可以通過揀選、大挑、截取等途徑步入仕途。古代鄉(xiāng)試、會試的考卷分墨卷與朱卷。墨卷和朱卷都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試卷名稱。在參加鄉(xiāng)試、會試時,考生必須使用墨筆書寫試卷,就稱為墨卷。墨卷收上來后,為了防止閱卷中某些考官徇私舞弊,先由謄錄生用朱筆將考生的墨筆答卷謄錄一遍,然后再送內(nèi)簾官評閱,這謄錄的卷子就稱朱卷。所謂“考試者用墨汁,謂之墨卷;謄錄者用朱砂,謂之朱卷”。從董宇煒這冊《欽命四書詩題》的考卷前面,我們得知了當時的很多規(guī)矩。那就是在卷首首先寫上該考生的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等基本信息,接下來還要附上其始祖及八世祖宗的簡介和配偶的姓氏,最后寫上“族繁不及備載”(意思是家族太昌盛了,很多家族的庶系都來不及備案記載下來)。這些都是古代考證學生家族數(shù)代清白的基本要求。
從該卷落款中我們還得知,董宇煒是頭年山西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這次會試是第一百七十一名。
這冊試卷上還記載著,道光甲辰科會試的主考官是“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加三級劉閱”,推薦的三名助考官分別為:工部左侍郎上書房行走加三級 徐、都察院左都御史鑲藍旗漢軍都統(tǒng)總管內(nèi)務(wù)大臣加三級 文、經(jīng)筵講官工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事務(wù)加三級 陳(“三級”為臨時加封,三位助考官則只列姓氏,不列名字)。三位助考官閱過董宇煒的卷子后,留下了很多圈點之處,最后分別題寫了:“氣清筆健,機到神流;里達詞舉,心細手和;氣體雅潔,骨節(jié)靈通。”的贊揚性評語。
董宇煒應(yīng)考時三篇文章的題目分別是:一、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二、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三、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這些題目均出自“四書”中的有關(guān)章節(jié)。第一題目出自孔子《論語·憲問》,第二題目出自孔伋的《中庸·第十三章》,第三題目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第八節(jié)。三篇試題后主考官親批“揮灑自如,筆意清暢”八字,給予了董宇煒考卷高度評價。
三篇文章后附作者一首人字五言八韻詩,題目為《賦得白駒空谷》??脊僭倥呵逍驴∫?,唐人正則。這份《會試朱卷》為我們提供了清代科舉會試考試的很多寶貴信息,通過這件藏品,也使我們了解到鄉(xiāng)賢董宇煒具有過人的天賦才華,又通過寒窗苦讀、層層遞進,最后進京應(yīng)試取得功名的艱難歷程。
張六金,忻州市忻府區(qū)人,1947年生,大專學歷,曾從事農(nóng)業(yè)植保和新聞工作。老年鐘情于地方文化研究?,F(xiàn)任忻府區(qū)作協(xié)顧問,忻州遺山詩社副社長,忻州傅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忻州市傅山文化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