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家屬大院

消失的家屬大院


劉麗青


1

當年公安大院的大人與孩子們



歲月無情,殘了特殊的環(huán)境。當下,大院里的我們漸漸走進暮年,雖然都住上了高樓大廈,但人與人之間的生疏與冷漠讓我們?nèi)滩蛔涯钚r候的大院生活,盡管那時候我們共用一個水管,共用一個廁所。
2


我很小的時生活在忻縣公置療養(yǎng)院的大院里,病房和家屬們就在一個院,院子后面是大片的桃杏樹和自己種的菜地,澆地時大門內(nèi)的西北角有口水井,水井東邊就是現(xiàn)在市委東墻。水井不像老百姓的轆轤井,是用電動機帶著粗鐵鏈往上引水,澆地時鏈子會發(fā)出嘩啦嘩啦的聲音,當然也是深井,大人們從來不讓我們到井邊。引上來的水順著小水渠一直流向后院的園子,我們都在水渠邊玩水玩泥巴。

長大后隨母親生活在公安家屬大院,公安家屬大院和機關只是前后院之分,我們隨時可以到機關提開水、打飯,好多年上街出行都是走機關。正月十五看紅火時,家屬們還能到機關臨街的樓上的辦公室里,大人小孩擠在窗口,窗里窗外花團錦簇,好不熱鬧。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單元樓里冷冰冰的,進個普通小區(qū)也得和保安說好話。

過去的大院有一個共同點,整齊的平房全是本單位家屬,單身不給分房,什么時候結了婚什么時候就有希望分到房子,工資不用攢來買房,更不用還貸款,住房沒有壓力,只要努力工作,論資排輩總會有的,但是你要調(diào)離,房子就得讓出來,不允許一戶占用多套房,也沒有人多貪多占,盡管那時一家子大人小孩都住在一起,調(diào)走或者分到新房自然就全搬走了。雖然擁擠,吃飯、睡覺、上班下班、上學下學,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大人孩子們總讓院子里生龍活虎、熱氣騰騰,一片歡樂。


大院家屬們的水平參差不一,有些普通人家兩口子都上班,有些領導的家屬反而是家庭婦女,只負責做家務。那會兒院里可以養(yǎng)雞,到了任何一個大院里都可以看到院里的雞“妻妾成群”,農(nóng)村來的家屬們就負責洗衣做飯、喂雞、哄孩子,但這些大嫂們給大院帶來了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比如誰家有婚喪嫁娶的事就會請教她們,另外一些逢年過節(jié)的家務瑣事也會討教,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大院文化氣息。


3

大院里不管有多少戶人家也是共用一個水管,每到下班時間,水管邊會圍著很多人提水、洗菜,特別是到了禮拜天,水管子周圍擺滿大盆小盆,里面堆著要洗的衣物。過去有一種大生鐵盆,洗衣服時就放一個木頭搓板,夏天的時候就會在水管邊坐著小板凳拆洗棉衣被褥什么的,小姑娘們總是端個小洗臉盆,嫌那大鐵盆不雅觀。

大院里最重要的共用設施是廁所,好在一般都分男女,也就是在入口的擋風墻或破爛的門上用白粉刷兩個“男”“女”大字,簡單實用,一目了然。廁所邊最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女人們?nèi)鐜昂驁觥保瑤讉€女人停在廁所邊拉家常,年紀大點的婦女有的手扶著衣襟跺著腳時刻準備沖鋒上陣,有的手握一大團報紙隔著廁所墻問候里面的人“吃了沒”“不早啦,該做飯了吧”之類的瑣碎事。當年大院里的家屬生活沒那么講究,很多都是鄉(xiāng)下來的,說話不用分場合,很隨意。


這些機關、單位、廠礦一般都會有一個公共洗澡堂,每逢禮拜天才開放,也只對本單位職工家屬。每到這一天,院里的人們端著放毛巾、拖鞋和換洗衣服的臉盆拖兒帶女來往在洗澡堂,澡堂子里大家泡在一個大池子里,用煮餃子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外面是換衣服的地方,大通鋪上堆滿了所有人的衣物,洗完澡很多孩子赤不溜湫地找衣服,這是普遍現(xiàn)象。洗澡堂的水都是本單位鍋爐燒,所以澡堂子門口會坐一個看澡堂的阻止外來人員洗澡,有些單位會發(fā)澡票,如果領個親戚朋友一起洗澡得和看澡堂的人說好話。
4


大院里每家都會分到一個“小撇子”,其實就是儲藏室,一些老宿舍的“小撇子”還在,里面堆積些雜貨和煤面,那個年代家家做飯都用灶火,有些家屬院冬天還得生爐子。領導和小職員都一樣,只是大部分領導家會多一個鄉(xiāng)下的遠房親戚幫著做家務,這些親戚最后都會有一個好結局就是留在城里安排了工作。

大院里的公職人員不論男人女人,只要是上班就都會提前十幾分鐘走,從不遲到早退。每到上下班時間,院里有人騎著自行車,有人步行,那時候一個單位也就一兩輛汽車,沒人搞特殊,機關干部們總是提個公文包或夾個文件夾、報紙之類的板著臉進進出出,不茍言笑,也分不出大官小官,他們回家都得干活,提水、劈柴、鏟煤、買面什么都得做。

那年代為了省點煤錢每逢星期天男人們就用土和煤面加水混在一起院里打煤糕。煤糕有個四方鐵框的模子,平放在地上鏟上一鍬泥糊糊往里一填,然后抹平,取掉模具就是一塊煤糕,以此類推,成為大院一景,現(xiàn)在想起來像大豆腐干般整整齊齊滿院子排列著,倒覺得很是好看。禮拜天的大院還有一項體力活就是搗炭劈柴,那時候可沒有什么煤氣,都是用傳統(tǒng)的灶臺做飯,最開始還得拉風箱,后來才有了吹風機,但都得燒柴搭炭,木材公司木工們用“推铇”推木材铇下的“铇花”很吃香,很多人家用麻袋買回來引火。再后來有了蜂窩煤爐子,但總不如灶火好使,吹風機灶臺的直接替代品是煤氣。我家換煤氣后,“小撇子”里的煤面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拉走還得花錢雇人,倒掉又太可惜,母親為此發(fā)愁了很長時間。

大院里印象比較深的是“彩旗”飄飄,家家門口都會和前排的后房墻縱拉一根鐵絲,上面搭掛著衣服被褥尿布什么的,花紅柳綠,五彩繽紛的也是一景。很多人家上班后家里鎖了門,但鐵絲上的衣物不用收,盡管那些年代人們比較窮,大院進出也隨便,但東西不會丟,偷東西是一件極其丟人敗興的事,只有專門行竊的小偷才干那種事。


生活在大院的孩子們不管是什么“長”的公子還是什么“長”的千金,從第一天入學就得自己上下學,回家沒鑰匙就在院里瘋,從來沒有人接送。無論什么時候到了大院宿舍,你都會聽到孩子們成群的嘻鬧喊叫聲,有時候飯熟了家長才滿院找孩子,煙火氣漫延在大院的每個角落,生活的節(jié)奏輕松自然。
5
院里男孩子們小時候都喜歡玩打仗,下學后把書包一扔就開始在院子里舞槍弄棒,有時候玩惱了就打架,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被家長找上門是常事。男孩子們還喜歡玩彈弓,大都是自己用鐵絲彎成勾架,固定上皮筋,和弓箭的性質(zhì)一樣,他們兜里裝滿小石子,見到小鳥就瞄著一只眼拉弓,后來有了塑料水槍,男孩子們追著噴女生,小姑娘們也經(jīng)常被淋哭了。還有就是彈珠珠、打尖尖。大院的家長們都是抽紙煙,煙盒成了孩子們免費的游戲工具,他們把煙盒折疊成三角形叫“尖尖”。玩的時候一個小孩先把“尖尖”放在地下,另一位拿一個“尖尖”用力摔下去,如果憑借風力把對方的尖尖扇翻到另一面,就算贏了,對方的尖尖也歸自己,如果翻不了就得讓對方扇自己的尖尖。好的尖尖比如大中華、牡丹煙盒紙質(zhì)好,較難翻,再加上男生們把尖尖折成包口,扣在地上穩(wěn)穩(wěn)的對方很沒著,相反用這種尖尖打?qū)Ψ斤L力大,贏得機會多,很多男孩“兜叉叉”就是衣兜里裝著滿滿的尖尖,讓小朋友們很是羨慕。打尖尖相對文明了很多,也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項目,更文明的是看小人書,過去的小人書都是連環(huán)畫,很多畫家都出版過構圖生動、線條流暢的小人書,比如忻州盧萬元老師的《云中山下小英雄》。小人書規(guī)格都一樣,巴掌大小,六分之一的畫面下是一小條文字介紹故事,小人書便于閱讀、便于理解、便于記憶、便于攜帶,是孩子們始終喜愛的作品形式。六十年代上下的人幾乎沒有人沒看過小人書,不過隨著影視作品的沖擊,小人書早已退出歷史舞臺,只有個別收藏家收集了部分小書,使這一流行很久的作品得以留存。


6

小女孩們玩的最多的是跳皮筋、跳格格、抓子子、懟沙包、踢鍵子。小時候院子里的孩子還有一種好玩的就是找塊有土的地方挖開一個坑,把漂亮的糖紙放在底下,上面卡一塊小玻璃,然后用土埋起來,小朋友多的時候約上大家扒開土爬在地下看,比誰的糖紙好看。也玩挑冰糕棍棍,抓一小捆棍棍立起來扔,然后用一根來挑,誰挑的多誰贏,但挑的時候只要動了任何一根就算輸??傊⒆觽兺娴煤芪拿鳌?/span>


大院大點的女孩子們更文雅,她們早早就騎上了的時髦的永久、飛鴿、鳳凰小坤車,高中一畢業(yè)小上海表就成了她們的腕上風情,她們除了幫家里洗洗涮涮做點家務之外,剩余時間就是看書。那個時候閱讀的書籍基本上就是小說,《鋼鐵是怎樣練成的》《牛虻》《沙士比亞全集》《高爾基》《童年》《悲慘世界》《大仲馬》《小仲馬》《高老頭》《茶花女》《沉船》《契可夫短篇小說》《紅與黑》《歌德詩集》《一千零一夜》《俊友》《一生》和國內(nèi)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紅樓夢》及早期讀物《青春之歌》《紅巖》《野火春風斗古城》《家》《春》《秋》《雷》《雨》《電》《艷陽天》《雷鋒》《高玉寶》及歷史讀本《牡丹亭》《白蛇傳》《柳毅傳書》《棠棣之花》《梁山伯與祝英臺》《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都是當年的流行閱讀作品。我因為舅舅藏書,在姥姥家的樂趣就是看書,十二歲就看完了《紅樓夢》,除了以上書籍還閱讀了大量的國內(nèi)外名著,其中《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洪深文集》《魯迅經(jīng)典文集》印象深刻,而《紅樓夢》則是最喜愛的文學作品,可惜看了半輩子也沒看明白。
7


大院的男孩女孩心里有沒有對方不知道,但高中之前互相都不說話,回到院子里也從不在一起玩,只有借書什么的才會偷偷到家里去,是不是借口也難說。

不論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大院最熱鬧的是演電影。過去有電影公司,機關廠礦和宿舍都是由電影公司隔三差五來放電影,如果晚上演電影,下午就會由電影公司的人選一塊寬暢的空地,掛起白色黑邊的電影銀幕,在銀幕對面立根電桿拉上電線,掛一個燈泡,然后一張小桌子放電影機,一張椅子放影員坐。電影機是兩個輪子轉(zhuǎn)膠片的那種。每有電影,院里的孩子們早早就奔在銀幕前,有些聽話的孩子會幫家長擺上小板凳占空位,調(diào)皮的孩子滿院子跑,到處都是喊叫打鬧聲,等到天黑電影開了才會稍微安靜點,但散場時夾帶著大人們的聲音又是一場空前的噪雜,充滿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氣息。

 當年印象深的電影有《看不見的戰(zhàn)線》《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英雄兒女》《紅旗渠》《珊瑚頌》《野火春風斗古城》《青春之歌》《咱們村里的年輕人》等,后來有了《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所有的電影主題曲和插曲都是我們學唱的樣板,大院里的孩子們不僅會唱,連臺詞也會說。


  我們療養(yǎng)院的大院里,當年看電影是在對面大營盤,大營盤住著部隊,經(jīng)常放電影,不過小時候看的大都是黑白片。
8


大院里孩子們基本成長在一個起跑線上,該上學上學,該插隊插隊,該工作工作,到機關,到工廠,到商業(yè)順其自然。那個時候不興找關系走后門,人們也沒有那種思想,一般到父母單位,的子弟比較多,那會兒廠礦不羨慕商業(yè),商業(yè)不羨慕機關,在哪里工作都一樣光榮,而送到外地上學或參加工作都會認為是這家人家萬不得已。祖父當年在療養(yǎng)院雖是高級干部,父親轉(zhuǎn)業(yè)到了工廠,伯母一直是家庭婦女,大哥峨口太鋼工作也是自己報名,祖父祖母從來不動用關系,我和伯伯家的哥哥姐姐在大院里和其他人家的孩子沒有兩樣,二哥總是穿著露腳趾頭的球鞋。

大院的孩子大都兄弟姐妹一大堆,哥哥姐姐們或插隊或參加工作逐漸離開,等都長大步入社會,一說起是一個院里的總是無比親近,坐在一起總會提起你家?guī)着盼壹規(guī)滋?。當年很多大院為方便職工都設有托兒所、幼兒園,所以一個院的感情至深自有道理,從叉叉褲玩到高中,人不親“院”親。


大院里長大的孩子有一個共性就是不貪不占,什么人也瞧不上卻什么事也不去爭,見多識廣又滿足現(xiàn)狀,不做當大官掙大錢的美夢,也瞧不上小買賣小職位,小錢看不上還也不喜歡往出掏,大家的共同點就是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靠工資養(yǎng)家,官大官小差不多,都也不窮不富,孩子多的緊巴巴,孩子少的也就稍微寬松點。
9


大院里的人雖也良莠不齊,但一起長大的孩子們在相互的熏陶下都有著特殊的優(yōu)越感,天生獨立、自信,即便是官位較高的子弟也從不刻意炫耀自己,普通干部的孩子更不趨炎附勢。這批孩子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從小生活在祖國溫暖的懷抱里的,沒經(jīng)受過戰(zhàn)爭的摧殘,也沒經(jīng)受過饑寒交迫的苦難,長大后又很自然地走進各條戰(zhàn)線,雖沒豪車豪房,但大都衣食無憂。所以大院里生活過的孩子們基本都是開朗、大度,不刻意爭名奪利,更不惡意傷害別人;大部分都能從容面對社會的風云變幻和潮起潮落,也能受得住現(xiàn)實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既能在上流社會中恣意游走,也能在艱難困苦中滾打摸爬;既懂得享受生活,也能面對曲折。風清云淡中,從容豪邁地按著自己的方式生活,大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氣節(jié),即便退休了,也很少有人變成街舞大叔大媽,良好的家教與修養(yǎng)讓大院里成長的孩子們終究難入俗流。

大院里的孩子們都懂一個道理就是長輩們論資排輩,禮貌與尊重是必須的。所以從小都懂得不卑不亢做人,不驕不躁做事。從幼兒園結伴到退休年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論家長當初什么身份,不論如今自己什么身份,一個院玩大的就是一個字,親!

“路迢遙,

水迢迢,

功名盡在長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舊好

人,憔悴了”

遙想當年,那些遠去的鄰居,那些夷為平地的排房,還有那些小時候不敢打招呼的背影……

消失的大院,無處不留戀!


來源:忻州記憶
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