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方志】雁門郡與忻州市
 關(guān)注“忻州門戶網(wǎng)”,忻州人文風(fēng)景很全了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后,定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全國范圍推行郡縣制。其實(shí)早在戰(zhàn)國時(shí)期,各國就先后有了郡、縣的設(shè)立,比如雁門郡就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由趙武靈王設(shè)立的?!摆w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亦變俗胡服,習(xí)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保ā?a target="_blank" class="h__"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0px; color: rgb(36, 169, 90);">史記·匈奴傳》)趙武靈王所置雁門郡,大體就是后來秦的雁門郡,郡治善無(今朔州右玉)。


《漢書·地理志》:“雁門郡,秦置。句注山在陰館。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h十四:善無(故城在今山西右玉縣南),莽曰陰館。沃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涼城縣西南五十余里),鹽澤(今名岱海。在今內(nèi)蒙古涼城縣東北)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陽。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南約四十里),莽曰當(dāng)要。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魯縣北六十余里),莽曰遮害。陰館(故城在今山西朔縣東南約七十里),故樓煩鄉(xiāng),景帝后三年置。累頭山(在今寧武縣東北),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樓煩(故城在今朔州寧武交界處),有鹽官。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云縣治),莽曰桓州,汪陶(故城在今應(yīng)縣西約十里),劇陽(故城在今山西應(yīng)縣東北約二十里),莽曰善陽。崞(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十余里),莽曰崞張。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數(shù)里),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故城在今平魯縣南部),莽曰填狄亭。馬邑(今朔州馬邑故城),莽曰章昭。強(qiáng)陰(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豐鎮(zhèn)縣西約六十里)。諸聞澤(今黃旗海。在今內(nèi)蒙古集寧市東南約六十里)在東北。莽曰伏陰?!?/span>

這里需要明確的,一是轄縣排列第一的即郡治;二是善無在王莽新朝改為陰館,原陰館改為富代;第三是西漢時(shí),以陘嶺(今雁門山)為界,北置雁門郡,南置太原郡,雁門郡轄縣都在陘嶺以北。四、西漢雁門郡與忻有關(guān)系的有崞、繁畤、樓煩等縣,崞縣與繁畤此時(shí)在陘北,與忻州無關(guān),西晉永嘉年間才由并州刺史劉琨遷往陘南,所以凡在劉琨遷縣前之崞與繁畤發(fā)生的事都與今忻州市無關(guān)。樓煩縣應(yīng)是趙武靈王破樓煩后為安置樓煩人所置縣,縣治初與雁門郡治同在善無,后遷陰館,漢景帝時(shí)析樓煩縣置陰館縣后又西遷,境域應(yīng)包括今忻州市境內(nèi)寧武分水嶺以北、神池等地。劉琨遷陘北五縣于陘南時(shí),遷于今原平市境內(nèi)。隋煬帝置樓煩郡時(shí)郡治在今寧武縣寧化附近伏戎城。唐龍紀(jì)元年(公元889年)在憲州城又增設(shè)樓煩縣,即今太原市婁煩縣。

《后漢書·郡國志》:“雁門郡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萬九千。陰館、繁畤、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平城、埒、馬邑。鹵城,故屬代郡。廣武,故屬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屬太原。彊陰?!?/span>

東漢雁門郡治陰館,跨過陘嶺,將原屬太原郡的廣武(今代縣)、原平(今原平市)、原屬代郡的鹵城縣劃歸雁門郡。郡治曾一度移治廣武境內(nèi)新建上館城(即今代縣城)。

《晉書·地理志》:“雁門郡秦置。統(tǒng)縣八,戶一萬二千七百。 廣武 、崞 、枉陶、 平城、葰人、 繁畤、 原平、 馬邑。”

三國魏到西晉雁門郡只剩了八縣,郡治廣武。永嘉后崞、繁畤、馬邑、樓煩四縣遷于今原平市境內(nèi),陰館縣遷于廣武境內(nèi)。葰人縣(今繁峙境內(nèi))合并了鹵城縣(今繁峙境內(nèi))。今寧武北部、神池等地成廢地。

《北魏·地形志》雁門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罷,二十七年復(fù)。天興中屬司州,太和十八年屬。 領(lǐng)縣二, 戶六千三百二十八,口三萬四百三十四 。

北魏雁門郡屬肆州,僅剩廣武、原平二縣,原平縣北遷今原平市北部和今代縣境內(nèi)。


圖片

《隋書·地理志》 :“雁門郡(后周置肆州。開皇五年改為代州,置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廢。)統(tǒng)縣五,戶四萬二千五百二。雁門(舊曰廣武,置雁門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曰雁門。大業(yè)初置雁門郡。有關(guān)官。有長城。有摐頭山,有夏屋山。)繁畤(后魏置,并置繁畤郡。后周郡縣并廢。開皇十八年復(fù)置縣。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后齊改為北靈州,尋廢。有長城、滹沱水、泒水、唐山。崞(后魏置,曰石城縣。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齊廢郡。改為北顯州。后周廢。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yè)初改為崞縣。又有云中城,東魏僑置恒州,尋廢。有無京山、崞山。有土城。)五臺(舊曰慮虒,久廢。后魏置,曰驢夷。大業(yè)初改焉。有五臺山。)靈丘(后魏置靈丘郡,后齊省莎泉縣入焉。后周置蔚州,又立大昌縣。開皇初郡廢,縣并入焉。大業(yè)初州廢。)”

隋雁門郡,隋文帝時(shí)改代州,隋煬帝時(shí)又恢復(fù)。所轄五縣,除靈丘外都在今忻州市境內(nèi)。

舊唐書·地理志》:“代州,中都督府 。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lǐng)雁門、繁畤、崞、五臺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圣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復(fù)為代州。舊領(lǐng)縣五,戶九千二百五十九,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寶,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