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外三關”


關注“忻州門戶網(wǎng)”,忻州人文風景很全了

萬里長城的外三關,分別是內(nèi)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與偏頭關。這三關分別位于山西的代縣、寧武縣和偏關縣。

   明清以前,為了抵御蒙古的進攻,在北方不斷設險置關、修筑防線,形成了外邊與內(nèi)邊。而內(nèi)邊者,當時就是指西起山西偏關縣,往東經(jīng)神池、寧武、代縣、朔縣、靈丘、河北淶源、懷來,抵北京延慶縣的內(nèi)線長城,蜿蜒1000多公里。在這條防線上,創(chuàng)關設堡,駐守軍隊。在河北境內(nèi),沿線設紫荊、倒馬、及北京居庸三關,稱為內(nèi)三關。在山西境內(nèi),設偏頭、寧武、雁門三關,稱為外三關。外三關之中,偏頭為極邊,雁門為沖要,而寧武介二關之中,控扼內(nèi)邊之首,形勢尤為重要。故《邊防考》上說:“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wèi)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勢。”

一、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走出廣武城,沿著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梁,雁門關即躍人眼簾。如從代縣縣城前往,要走20多公里路程,翻過“天路十八盤”才能到達。

圖片

據(jù)資料記載,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短茣?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br/>

圖片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zhàn)場。愛國將領楊業(yè)(又稱楊繼業(yè))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明代吉安侯陸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監(jiān)民工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余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圖片

   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北京八達嶺居庸關,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

圖片

二、寧武關

    寧武關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寧武縣城,當呂梁山脈北支蘆芽山和云中山交會的谷口。 城中鼓樓為寧武關代表性建筑。周圍烽火臺峙立,氣勢雄偉。

圖片

   寧武關鼓樓,位于今寧武縣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此樓下座為磚砌券拱十字穿心洞,樓為三層三檐木結構歇山頂式建筑,通高30余米,氣勢宏偉,現(xiàn)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

   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zhàn)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諸民族只要南下,必經(jīng)三關。偏關由于有黃河作為天險,只有冬季匈奴的騎兵才可以踏冰而過,而雁門以山為天險,騎兵難以突破。寧武關所靠的恢河是季節(jié)性河流,在恢河斷流的季節(jié),匈奴騎兵就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當時恢河河谷可容“十騎并進”,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寧武關成為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交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

   寧武關北關門陽方口。陽方口堡城,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為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撫陳講所筑,萬歷四年(1576)增修。堡城周長1公里左右,有“山西鎮(zhèn)中路第一沖口”之稱。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論述陽方口堡戰(zhàn)略地位時說:“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衛(wèi)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也?!F(xiàn)陽方口亦為晉西北、大同、大原的交以通樞紐。北有同蒲、寧苛兩條鐵路,還有忻州至保德,崞陽至偏關,水泉、陽方口至平魯?shù)热龡l公路干線通過。

圖片

三、偏頭關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現(xiàn)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边@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戰(zhàn)場。

    這是偏頭關東山上的“凌霄塔”。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