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看:民國時期的忻縣(忻州“金融”

廣告推廣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是個技術(shù)問題

關(guān)注“忻州門戶網(wǎng)‘,忻州人文風(fēng)景很全了

金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經(jīng)濟命脈和經(jīng)濟符號,無論對于國家上層政權(quán),還是地方政權(quán),或是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要,那么,在民國時期處于山西晉西北忻縣的金融又是怎樣的?


1

翻開《忻縣志·金融》我們得知:在清代,忻州流通的貨幣,主幣為銀兩,輔幣為制錢。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流通銅元。民國初年,銀兩、銀元、銅元與錢莊、當(dāng)鋪、商號發(fā)行的錢帖混合流通,后制錢逐漸停止流通,銅元則使用到公元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2

雖然《忻縣志》記載的忻縣民國初年的金融情況,看上去比較詳細,但卻覺得十分凌亂,主次不分,以致我們很難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說清楚那時候的狀況。近讀《山西舊志二種》(山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2006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一書中所選編的《山西省志》第十編第十一章《忻州的金融貨幣和度量衡》感覺介紹的比較明了,具體,在這里不妨與大家分享。

3

4


該章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金融機構(gòu)、流通貨幣、度、量、衡等,在《金融機構(gòu)》這一部分中,明確指出,忻縣當(dāng)時的金融機構(gòu)有裕豐銀行、錢鋪等,并說裕豐銀行總部設(shè)于朔州,除忻州外,還在太原、大同、天津等地設(shè)有分行。該行為資本總額十萬元的商業(yè)銀行,開業(yè)于民國二年一月,主營匯兌業(yè)務(wù),兼辦存放款,數(shù)額不大。同時還附帶說明當(dāng)時忻縣的錢鋪有七個,資本均為三、四千兩左右。錢鋪的字號名稱如下:德興恒、義興恒、選青源、崇義永、義隆永、義源厚、義源涌等七家。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七家錢鋪,有四家錢鋪名稱中含有“義”字,這可以理解那時忻縣商業(yè)和金融對人品人格的重視;忻縣人在經(jīng)商的同時,傳承古代精神,講究誠信和義氣,由此也可以間接看出。


5


對于忻縣當(dāng)時的貨幣流通問題,認為是以制錢為本位,制錢和錢票流通很大。辛亥革命以前,大宗交易使用銀兩;辛亥革命以后,為銀元所取代(這里應(yīng)注意銀兩和銀元的不同),錢票以一串、二串、三串者最多。錢票均由錢鋪發(fā)行。


在該章中對于《度》《量》《衡》的解釋,越發(fā)清楚和具體,文字總共也不多,不妨照著原文抄錄如下:


度,此地的尺有木尺、裁尺兩種,各店的尺長短不一,無一定標準,和日本尺比較的結(jié)果如下:木尺:一尺=0.94—0.95日尺。   

量,糧食交易所用的量具有一斗、一升、半升三種。一斗的容量合日本一斗一升六合多,一升相當(dāng)于八合八勺多。在量一升糧食時,通常是尖升,所以兩者的比例還是符合的。稱量液體的一斤提子呈圓筒形,直徑三寸二分,高三寸相當(dāng)于日制三合七勺二。

衡,稱銀的秤叫做蘇廣平,一般使用的秤,無特殊稱呼。據(jù)說蘇廣平一百兩等于普通秤一百一十兩三錢,普通稱一斤(十六兩)相當(dāng)于日制一百五十二錢二。

以上《度》《量》《衡》,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民國初年忻縣的金融器具,而且給出了與日制金融器具相對應(yīng)的數(shù)據(jù),而且在簡短的文中出現(xiàn)了“提子”“蘇廣平”等詞匯,這將進一步豐富我們對當(dāng)時金融器具的認識。  


6

若要進一步探究忻縣民國初年的金融業(yè),我們似乎迫切需要了解當(dāng)時市面流通的銀元與小銀幣及制錢的換算方式,遺憾的是在該章中并未講出,故此我們只能引用該志該編該章的下一章即第十二章《靜樂的金融貨幣及度量衡》中加以說明一下(因靜樂與忻縣毗鄰,且在明清之際,靜樂一直由忻州管轄,因此通過靜樂當(dāng)時的貨幣交換來說明忻縣,也就更有說服力,兩地的貨幣交換也應(yīng)該基本相當(dāng))。為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還是把該處文字照抄如下:

銀元一個=十二毫=一串三百三十市錢=一千六百三十一枚(實數(shù))

小洋二毫=三百八十地片兒錢=二百六十六滿錢(實數(shù))

小洋一毫=一百九十地片兒錢=一百三十三滿錢(實數(shù))

小洋半毫=九十五地片兒錢=六十六滿錢(實數(shù))

附注:小銀幣,靜樂距離太原較近,故市面上有小銀幣流通。有二毫、一毫、半毫等三種流通。一毫小銀幣多為吉林省造,二毫小銀幣亦多為東三省造。

制錢,當(dāng)?shù)厥褂闷呤X,即以制錢七百枚為一川文。流通的制錢中有一種“小錢”。小錢雖可在市上流通,但小額的支付中如混有很多小錢,則對方拒收。小錢大部分為嘉慶、道光、光緒、宣統(tǒng)通寶。

作者:張斯直  黃蓉
編輯:李志軍
圖文制作:山西廣電融媒體
來源:直播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