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館藏千年 | 走進忻州博物館
 關注“忻州門戶網”,忻州人文風景很全了

千百年來,這方土地因文風昌盛而享譽一方。故園回望,即便是戰(zhàn)火飄搖,這座城市的人文光芒也始終能夠穿透歷史的浩渺云煙。而今,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拔地而起,再次將這方古老土地的歷史文脈擁絡其中、悉數呈現、還原展示,這就是忻州市博物館。

忻州市博物館坐落于忻州城區(qū)鳳棲街以南、慕山路以東。新館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務、交流于一體。新館總建筑面積為12000平方米。

館內共有四個基本陳列展覽和兩個臨時展覽區(qū)。四個基本陳列展覽的主題是晉北鎖鑰、鐵血英魂、壁上幻影、欣然意匠。目前新館對外開放的展覽有“晉北鎖鑰”和“鐵血英魂”,以及一個臨時書畫展展覽。  文物不再是塵封的記憶,以更多鮮活的姿態(tài)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博物館從忻州的歷史脈絡、文旅魅力、文物價值、文獻資料等方面向世人展示了忻州的文化內涵,館內目前開放的有晉北鎖鑰和鐵血英雄,以及一個書畫展廳。

圖片

  在晉北鎖鑰展廳里,歷史娓娓將我的思緒引領到遠去的蒼穹大地。忻州春秋時多屬晉地,戰(zhàn)國時歸趙國,因南踞中原,北控大漠,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在這方黃土地上碰撞交融,子民生生不息。穿越時空,與歷史來一回零距離觸碰,和諧對話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
  序廳整面浮雕包含了許多元素,它的正下方是忻州市地圖,左右兩邊是忻州的主要地形地貌,山地與高原。左上角是以雁門關為代表的外三關,右上角是五臺山的佛光寺和大白塔。忻州,北隔長城攬云朔,東鄰太行連京畿,南借石嶺通太原,西帶黃河望陜蒙。云中蘆芽交錯形成一道屏障,將忻州分為西八縣和東六縣,五臺山是華北屋脊,整個序廳部分,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風貌風情兩方面概括了忻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

博物館陳列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的藏品300件,有青銅器、鐵器、石刻、瓷器、以及貨幣、牙雕、金銀器等。

圖片

圖片

  在中國古代悠悠長河中,忻州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依大河走向文明,踞形勝爭雄四方,融耕牧異彩紛呈,舉豪杰乘風破浪。長城內外,懷北望南,表里山河,細膩柔情,涵養(yǎng)厚德。在這里,讀一讀它扼控邊關門戶,以浩然正氣題寫的晉北恢弘史詩,聽一聽它薈萃往來精華,用激昂奮進上演的古今文化絕響。
  晉北鎖鑰展廳以歷史發(fā)展為主脈絡,分為《天地育新文明闊步》《農牧交融胡漢和聲》《盛世興隆文治武功》《九邊重鎮(zhèn)關塞繁榮》幾個板塊。徜徉在博物館內,被家鄉(xiāng)深厚的底蘊所折服,展櫥內共陳列4000多件文物,每件珍貴的文物都訴說著對這座城池的回憶,見證著忻州鐵血兒郎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畫卷,英雄人物李克用帶領十三太保征戰(zhàn)沙場的大幅圖畫震撼人心。
  忻州是全國聞名的革命老區(qū),有著光輝榮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鐵血英魂展廳,有兩座銅塑雕像,是高君宇和石評梅。高君宇是山西最早的共產黨員,逝世后被安葬于北京的陶然亭,石評梅是民國四大才女,也是著名的革命家。兩位人物生而未婚,死而并葬,被世人傳為佳話。在這里,從生如閃電之耀亮的高君宇,到戎馬一生、身經百戰(zhàn)的北方之帥徐向前,從首戰(zhàn)平型關到挺進西柏坡,忻州和全國人民一起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在無數斗爭考驗中,展現出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搏動于生命的中華血脈,植根于熱土的革命精神,傳襲于世代的紅色基因,激勵著忻州兒女永不懈怠、勇往直前,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成就、新的輝煌、新的勝利。

圖片

  新館自開放以來,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接待人數屢屢翻番,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各界人士的支持。文博時代,博物館前景之路一片光明,為了向太忻一體化建設造勢助力,文物理應發(fā)揮獨特作用,博物館將與太原晉商博物院等機構聯合舉辦各種策展活動,讓大家了解太忻兩地的歷史往來。
  博物館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人的集體記憶,更是一座城市生活的文化標簽,它彰顯了城市的張力定力,探求著城市的發(fā)展崛起,給忻州注入了真實的靈魂。博物館與城市文明,是歷史與現代的體現,收藏在博物館里的精美文物,是忻州大地歷史文化的DNA,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讓更多的參觀者在走進博物館的過程中,懂得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無論是具象釋義還是隱喻表達,博物館之于城市和人類,具有無可比擬的吸引力,人館互動,于城市深處捕捉“博物館的力量”。

圖片

  了解一座城,愛上一座城,為博物館而來一座城,不僅因為它經濟日漸繁華,還因為它散發(fā)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與千百年前的秀容古城一樣,文脈依然是忻州綿延不息的傳承。文博熱的背后,從活起來到潮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的高光時刻,更是忻州文化自信的擔當!博物館正成為文旅打卡新地標,在這里,看忻州,懂秀容,知三晉。

圖片